社會企業,泛指機構以商業的方式協助解決社會問題,在賺取利潤的時候同時兼顧社會公益,並以可持續的經營模式達致其最終的社會目的。要談到社企,就得回顧其發展的歷史。在「社企」這個概念誕生之前,香港早年已有由民間營運的庇護工場,也有一些勞工協會開辦合作社、二手店等等。而在上世紀的八、九十年代,就曾有先行者創辦職業訓練中心,及後亦有一些復康機構主導的「模擬企業」為殘疾人士提供就業輔助。
香港社企簡史 — 回歸初期的「社企」政策
在回歸初期,香港碰上亞洲金融風暴,失業率大幅攀升,逼使當時政府開始思考對策,並於後來開展了一連串的計劃。當中,社會福利署在2001年開始推出一筆過撥款的時候,就提供種子基金協助 NGO 成立社會企業,希望協助殘疾人士就業,可算是回歸初期的「社企」政策之始。
香港社企簡史 — 2000年後的「社企」政策
在2000年代中期開始,社會企業就開始成為政府重要的政策方針,當中包括成立扶貧委員會,亦開展了「伙伴倡自強」的計劃,與此同時,民間的發展亦如雨後春荀,由社聯成立的「社會企業支援中心」於2006年開始,同期亦有社企民間高峰會由民政事務局支持下開展,以推動社會企業發展和社會創新。
香港社企簡史 — 近年的發展
香港早期的社企發展多是由政府、非牟利組織發起,而隨著社企的概念在香港慢慢萌芽,近年亦愈來愈多不同界別的人士參與。在2013年的時候,第二屆扶貧委員會成立了社創基金,進一步推動商界、非政府機構、學術界以及各慈善機構與公眾參與,期望能夠以創新的方案解決貧窮的問題,當中亦催生了如 Good Seed、Impact Incubator 等的社創計劃,鼓勵年輕人參與。與此同時,民間亦有愈來愈多新式的 NGO、社企出現,大多以Social Project 的形式開始,從小小的規模慢慢擴大。
展望未來,香港的社企之路還有不少挑戰。隨著創新科技帶來的社會發展,亦相信會為業界帶來翻天覆地的轉變。香港非牟利發展中心 成立的目的,就是透過提供社創新知、行業動態、專家分析來支持新創及現有非牟利組織成立及發展,匯聚社會創新的力量,發揮更大的影響力。
期望能夠與大家繼續同行。